本文转自:大同日报安徽股票配资
弘扬教育家精神 绘就新校区育人新图景
——大同师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解慧
2025年9月,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顺利迁入新校区。步入新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宽敞通透的宿舍、崭新平整的运动场映入眼帘,目之所及皆是蓬勃向上的校园新气象。此次搬迁恰逢第41个教师节,学校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将弘扬教育家精神、新校区启航与教师节庆祝三者有机结合,为新校区办学筑牢师德根基、注入人文温度,也为师生在新环境中践行育人使命、开启成长新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锚定方向←
让教育家精神扎根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将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引领,为教师队伍筑牢思想根基。通过召开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会议,出台《关于实施“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师德建设行动”的工作方案》,明确全年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开展“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深入挖掘教师育人典型案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教师谈心谈话与专题座谈活动,校领导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细致收集广大教师对新校区教学育人、专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推动各院系教师围绕“身边榜样”开展座谈研讨,通过分享一线教师的育人故事,让教育家精神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同时,为帮助教师尽快融入新环境,学校安排教师参与实训室布置工作,鼓励教师将课堂互动优化与新校区智慧教室、实训室建设相结合,引导教师把个人成长与新校区发展紧密相连,确保开学后教学工作实现无缝衔接。
→彰显实力←
让多领域科研结出丰硕果实
校区搬迁期间,学校持续践行教育家精神,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三大领域收获丰硕成果。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牵头申报的“大同市算力经济产教联合体”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为职业教育改革与产教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实现了学校在该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
科研创新领域亮点频现:武汉青、弋佳琪两位老师的2项课题入选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殷旭彪、安春梅、郭培锦三位老师的3项课题获山西省首批右玉精神专项研究课题立项;李志宇、李惠、李彦明、张艳四位老师的4项课题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专委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殷旭彪、李霞、段棚三位老师的3项课题获批山西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王军博士联合主持的课题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项课题立项;王静老师的课题获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指委课题立项;林洁老师的课题入选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杨亚楠老师的课题获山西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专项课题立项;吴万老师负责的课题获批大同市党建研究课题;何永飞、张志忠两位老师的武术教育研究论文入选第四届全国武术教育与健康大会专题报告。跨专业、多类型的科研成绩,充分展现出学校在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科研硬实力。
教学实践领域同样成果突出,杨亚楠老师在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案例专项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全方位彰显了学校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扎实成效。
→浸润校园←
让多样化活动传递尊师温情
“老师,新校区的第一课,我们期待和您一起上!”学校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精心开展“云寄师恩”系列活动,学生们以多样形式向教师表达心意: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学生以新校区图书馆、教学楼为背景设计电子贺卡;小学教育系学生通过手写书信,倾诉对教师的感谢与对新校园学习生活的期待;中文系学生拍摄温馨祝福视频。此外,学生还聚焦新校区日常,录制“感人瞬间”短视频。镜头里,既有师生在新教室互动交流的温馨画面,也记录着教师们探索课堂改革、钻研教学科研的专注身影。这些作品通过院系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传播,让尊师之情与新校区的活力一同传递,让重教之风与新校区的书香一同浸润,让育人初心与新校区的发展一同扎根。
新校区是大同师专发展的全新起点。未来安徽股票配资,学校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新校区现代化教学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为我市产业升级、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师专力量。
锦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