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券业观研)靠谱的配资平台
继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年初离职引发赎回潮后,景顺长城基金高层再掀人事动荡。
5月29日,景顺长城基金公告称,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离任,由总经理康乐暂代其职,这一变动引发券业观研及投资者对公司战略稳定性和管理结构的关注。
管理层动荡的背后,是旗下多只基金持续亏损的严峻事实。这家国内首家中美合资基金公司,正面临多年来的首次信任危机。
01
李进卸任留下权益烂摊子
公开资料显示,李进自2020年9月接任董事长后,主导了公司近五年的战略方向。
其任期内,景顺长城管理规模从2020年末的3786.59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5903.34亿元,但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缩水,混合型基金规模较2021年峰值减少超千亿元。
李进的离职公告措辞简洁得格外引人注意,“因任期届满,自2025年5月29日起离任董事长职务”,未提及任何后续安排或致谢内容,言语措辞颇为耐人寻味。
代任董事长康乐的任命更加耐人寻味。公开资料显示,康乐自2019年加入景顺长城,拥有在华夏基金15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尤其在固定收益管理方面表现卓越。
根据《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代任董事长的任期不得超过6个月。因此,景顺长城需在年底前确定新任掌门人。
券业观研认为,此次董事长更替延续了景顺长城“中方控股+外方管理”的传统,新任董事长预计仍来自中方股东华能集团,而代任者康乐拥有景顺投资背景,曾任职中金公司销售交易部,其暂代期间可能维持现有管理框架。
此外,景顺长城近十年的董事长更迭频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8年杨光裕退休后,丁益仅任职1年10个月便以“个人原因”离职,2020年李进接棒时已被业内视为“救火队长”。
这种频繁的高层震荡对公司战略连贯性造成直接冲击。券业观研认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管理层的不稳定会导致投研团队军心浮动,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持续性。
02
鲍无可离职映射投研信任崩塌
除董事长变动外,投研团队稳定性面临挑战。2025年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公告,权益投资老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卸任其管理的8只基金,这一消息引发市场震动。
作为公司服务近16年的“双十基金经理”,鲍无可的离职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靠谱的配资平台,更反应出景顺长城近年来面临的业绩压力、投研团队稳定性危机及产品结构失衡等深层问题。
天天基金网显示,鲍无可管理的景顺长城景气进取混合A成立以来亏损33.84%,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超20个百分点,此后其离职消息落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投资者对景顺长城基金投研能力的质疑。
有投资者直言,鲍无可离职他走的不只是162亿元管理规模,更是基民的安全感。对于景顺长城基金来说,在公募基金转型的关键时刻,失去一位能够长期跑赢业绩基准的权益老将,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连锁反应。
更早之前,科技领域知名基金经理杨锐文因“一拖九”管理模式导致产品同质化、2022年合计亏损超146亿元,也曾引发合规性质疑。
实际上,今年以来,鲍无可管理的基金整体业绩表现欠佳。2024年基金年报披露,多只产品遭遇机构投资者的大规模赎回。景顺长城基金是否在赎回过程中存在优先安排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尚需公司进一步说明。
从历史案例看,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往往伴随产品规模缩水。例如,2024年华安基金李欣离职后,其管理的基金规模半年内下降超40%。
鲍无可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A规模已从2024年二季度的53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5.27亿元,预计后续赎回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此外,鲍无可作为公司权益投资的“旗帜人物”,其离职可能削弱景顺长城在价值投资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尤其是在与兴全、富国等同样以权益见长的基金公司竞争时,差异化优势或将减弱。
此外,景顺长城基金近期的人事调整也引发了市场争议。此次增聘的四位基金经理与鲍无可在投资理念和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相关基金的投资风格发生转变。基金持有人因此面临是否继续持有的艰难选择。
景顺长城权益投资业绩惨淡,基金表现引发市场质疑。截至2025年5月31日,景顺长城旗下127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中,仅17只近一年收益率为正,占比仅13.4%。在成立满三年的62只基金中,有48只累计收益率低于同期银行理财收益,权益投资整体溃败。
以2021年发行的“爆款”产品景气进取混合为例,A类份额成立以来净值下跌33.84%,累计亏损22.7亿元,而公司同期收取管理费2.3亿元。这种“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引发投资者强烈不满,有人在股吧质疑:“基民亏掉首付,公司却赚得盆满钵满,这合理吗?”
截至2025年一季度,景顺长城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平均收益率为- 4.11%,跑输沪深300指数(16.64%)超20 个百分点。
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新兴成长A近三年亏损 22.82%,却累计收取管理费近14亿元;景顺长城鼎益A近三年跌23.25%,管理费达6亿元,形成“规模越大、亏损越重、收费越高”的畸形现象。
次新基金的表现同样令人担忧。2025年1月发行的精锐成长混合,首募规模3.76亿元,但一季度末净值仅剩2.04亿元,跌幅达45.7%。基金一季报显示,其前十大重仓股中,三只科创板个股单季跌幅超30%,被市场质疑“高位接盘”。
景顺长城的困境与其产品结构高度相关,过度依赖价值投资正在付出代价。Choice金融终端显示,截至2024年末,景顺长城混合型基金占比仍达36.7%,但权益类产品中70%集中在消费、能源等传统行业,科技、医药等新兴赛道布局不足。
这种“偏科”在市场风格切换中暴露无遗,2025年AI行情下,景顺长城仅有不足5%的权益仓位配置于TMT板块,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中TMT权重已超25%。
更值得关注的是,景顺长城在权益产品创新上明显滞后。2024年,公司新发权益基金仅4只,规模合计不足50亿元,远低于易方达、华夏等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其ETF产品线仅有12只,规模占比不足5%,与行业平均15%的水平差距显著。
03
6起投诉0解决弄丢投资者信任
景顺长城基金成立于2003年,为国内首家中美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由景顺集团与长城证券联合开滦集团及实德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公司股权结构中,景顺集团与长城证券各占49%股份。
2020年9月10日,李进出任景顺长城董事长一职。然而自其掌舵以来,景顺长城基金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截至2024年末,景顺长城管理规模达5903.34亿元,较2020年增长56%,但基金份额排名从2023年的第18位下滑至第19位。规模增长主要依赖固收产品,货基和债基贡献了近五年增量的92%,而权益类基金规模较2021年下降18%,与监管层“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导向形成反差。
业绩方面,2024 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1.93%,净利润下滑19%,混合型基金规模较2021 年峰值缩水近47%,从2161.79亿元降至1144.51亿元。
尽管公司强调科技领域的投研优势,如2024年发布AI产业链洞察报告,但实际持仓显示权益团队对白酒等传统行业依赖度较高。例如,2024年9月新兴成长混合A前十大重仓股中仍有5只白酒股,占比达44%,与科技主题基金的配置逻辑相悖。这种策略摇摆削弱了品牌辨识度,也导致在2024年科技成长行情中错失机会。
一边是业绩、行业地位的溃败,一边是高企的投诉率。根据新浪财经3月12日发布的基金投诉榜数据,在2024年3月15日至2025年2月20日期间,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共收到83起针对20家基金公司的有效投诉。
其中,景顺长城基金以6起有效投诉、100%的回复率和0%的完成率位列榜单第三位。投诉内容主要集中于虚假宣传诱导购买、合同未履行以及退款延迟等问题。
深入探究景顺长城基金被投诉的由,不难发现,其业绩问题成为众矢之的。长期以来,该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饱受市场诟病,而这也正是投资者投诉的核心焦点。这些投诉背后,折射出景顺长城基金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根据天天基金网显示,2021-2024年度,景顺长城基金旗下基金经利润分为别-32.84亿元、-396.66亿元、-131.06亿元、156.75亿元,合计亏损403.81亿元。
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康乐曾在公开场合强调,以投资者为本,切实提高投资者获得感,资管行业方能根深木茂。
他还指出,公募基金应坚守定力与耐心,沿着正确的发展路径奋勇前行,始终将投资者利益置于核心地位。然而,审视前述数据,当下景顺长城基金在公司治理层面,显然未能充分践行投资者优先的原则,其发展之路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
券业观研认为,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的关键期,景顺长城能否通过投研体系改革、产品结构优化及人才梯队重建,在科技与价值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重拾竞争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事件亦提醒我们:在投资决策中,理性评估公司基本面与团队实力,远比追逐短期明星效应更为重要。
***END***转载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Guicai010203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article_adlist-->更多独家重磅报道请关注↓↓↓ ]article_adlist-->近期热门文章:贝莱德败走麦城后,永赢基金请洪霞救火,能否扭转91%主动权益的亏损困局?
浮动费率枪口下的4.6%生死线,中银基金新帅张家文如何带领公司穿越权益雷区?
交银施罗德换帅,规模缩水800亿、净利润腰斩靠谱的配资平台,袁庆伟接棒总经理能否避免成为“救火队长”?
]article_adlist-->锦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